查看原文
其他

我们需要时不时和熟悉的生活保持一定距离

安柏 千岛书院 2018-09-08


旅行对于我而言,既是看世界——满足好奇心和求知欲,看自然,看人文,看别的地方人们是怎么想的,怎么生活;也是暂时离开熟悉的生活,和日常保持一定的距离。

 

努力生活,努力工作,努力学习…… 专注是好的,但过于沉浸其中,会让我眼盲,耳聋,偏执,活得更像个机器而不是人类。


在美剧《西部世界》里,游客认为自己在这个乐园里能随意掌控玩弄甚至屠杀接待员(机器人),其实游客才是这个乐园研究的对象,特别是当他们以为自己可以为所欲为并不受监控的时候,他们释放出那个真实的自我。



每个人都是一本簿薄的书——人类就10247行代码,每个人都按照设定的模式思考和行动,下一步行动都可以清楚预测。

 

对西部世界的拥有者亿万富翁老提洛斯的模拟,每次都走到同样的关口:在游泳池边,他唯一的儿子向他开口求助,老提洛斯每一次的选择都是用不信任和轻蔑认定儿子戒不了毒,不会变好。


所以,不出意外,结局总是,儿子在6个月后吸毒过量死去。

 

人类究竟有没有自由意志?还是完全由代码控制?包括自己的个性,价值观,核心驱动。



而人工智能,如果超越了自己的代码,超出了造物主/设计师的设定,那他比人类还活得像个人类。

 

比如梅芙,因为系统总设计师——“造物主”福特博士对她的偏爱,给她一个设定让她逃出乐园,而她已经坐上出去的列车,却想起自己的女儿——虽然也是系统指派的,出乎意料地回来了。

 

因为这一点,福特更加偏爱她,因为她比人类还有人性,她摆脱了代码的控制。



自由,就是书写自己的故事,而不是受代码控制,也不受周围人的影响。


米兰昆德拉的《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》,提到过,每个人在生活中,都会陷入“非如此不可”的执念。但是,真的是“非如此不可”吗?

 

非得有钱,非得买房,非得上好学校,非得成功……


“非如此不可”就像病毒的代码,在世间广为传播,你需要筑起的,是一道防火墙。


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另一种可能——真的非如此不可吗?可不可以有其他选择?


即使我们还是坚持了原来的选择不变,但是思考过到生命还有其他可能性,这也是一种了不起的进步。


苏格拉底说过,未经审视的生活不值得一过。

 

保持宏观的思考,同时磨砺微观的做法和技能;

积极行动,同时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淡泊;

因上努力,果上随缘。


如果一个人能同时做到矛盾的两方面,他将强大并幸福。

 

一个人要主宰自己的生活,首先需要和生活保持一定的距离,这样才能看清自己,看清人群,看清生活。

 

不识庐山真面目,只缘身在此山中。

 

可以通过旅行,也可以通过阅读,看电影,实践,深入的思考和交流。

 

Think in long term. 在更长的时间维度思考问题,会减少很多不必要的焦虑。

 

我们要接地气,但是也要有随时抽身离去的自由。

 

画画的老树说,在今天,避世隐居不现实,主要是隐在心里,在心里远离尘世。

 

隐在心里也不容易,在今天,可以把隐居看成,学会时不时跳出来冷冷地打量自己熟悉的生活和身边的人群,却用暖暖的表达和感情去追求自由、希望和美好,或许这才是好的创作。

 

人生而自由,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。自以为是其他一切主人的人,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隶。———卢梭


每个人或多或少都生活在各种笼子里,但只有我们认识到牢笼的存在,我们才能开始追求自由。



旅行和阅读不止是看世界,也是脱离自己的生活轨道。

 

焦虑是生活,自由是理想。

 

即使我们双脚站在泥塘,也要学会抬头仰望星辰,虽然它们很远,但是它们存在,或者曾经存在——

 

因为,那些光芒,就是最好的证明。

 

有了光,我们才会变得更好。

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